贝松第五元素上映25周年 法国影业大亨与怪才创作者的故事

很少人注意到卢贝松与提姆波顿的关联,一位是法国影业大亨,一位是害羞又古怪的怪物宅与创作者。 但他们是如此相似:卢贝松年少时代极度抑郁,他住在距离巴黎60公里的郊区森林里,他的继父不喜欢音乐、电视与一切与艺术相关的事物,而他只能孤独地写故事,以防自己英年自杀或跟继父一样酗酒——波顿的少年时代还没他悲惨。

卢贝松写了数百页的故事,其中一个故事成了经典,那是个杂七杂八的混乱科幻故事,最终被拍成了电影《第五元素》,而我们要欢迎它上映25周年纪念,它的幕后故事与电影一样混乱⋯⋯或许也一样精彩。

提姆波顿不善于与文字相处,所以他画画,连餐巾纸也是他的画布,连与剧组沟通也是透过数不清的概念图。 卢贝松不太一样,年少的遭遇训练出他的文字功力,在成为导演或大亨之前,他首先是一个编剧——而似乎他永远是一个编剧。

卢贝松在成为电影监制时,依旧是以他的故事去向大公司推销,而这些高概念的故事,立刻就引起了电影公司高层主管的兴趣。 但从这一点看来,不免产生一个诡异的问题:《第五元素》这个计划究竟如何获得电影公司的青睐?

套句卢贝松自己的形容,这个故事有太多失败的可能⋯⋯但既然这个计划风险就是那么高,「那何不放手一搏?」

“当我开始筹备《第五元素》时,我知道这个计画有 50% 的机会将害我被踢出电影圈。因为首先,你不能把科幻片写得那么搞笑、也不能请法国时装大师尚保罗高缇耶 (Jean-Paul Gaultier) 来设计片中戏服、更不能让女人成为电影里的英雄!

而你知道吗?这个女人一开口就是没人听得懂的奇怪语言!但当你开始筹备像这样的计画,难免会想⋯⋯那何不冒险一点?”

《第五元素》最重要的意义,是它与 1997 年之前的法国科幻电影全不相同,甚至与过去 25 年来所有科幻电影都不相同。

科幻电影可以拍得很黑暗压抑,就像雷利史考特与史匹伯如何对待《银翼杀手》与《关键报告》一样;科幻片也可以变成绚丽夺目的太空歌剧,如同《星际大战》一般。但是,《第五元素》是黑暗的(它是个世界末日故事)、是华丽的(尚保罗高缇耶设计了许多出人意料的华丽戏服),但它同时也是傻气的、残忍的、时尚的、冒险的⋯⋯

就像有人把《银翼杀手》跟《星际大战》丢到果汁机搅碎,将未来超高大楼群、黑道杀手、宇宙歌姬与超能力少女混杂在一起⋯⋯《第五元素》它什么口味都有,而你想像不出,有谁能成为它的精神意义续作。

但《第五元素》其实并不是因为剧本才吸引好莱坞电影人的,靠的还是一个最现实的单字:“钱”。

《第五元素》的故事原本是一套银河大史诗,应该被拍成两部电影。但是一部电影比两部电影便宜,而卢贝松还真的将史诗缩短到一部电影长度。这应该可以省下不少成本⋯⋯

但好莱坞又告诉卢贝松,一部法国电影要被美国人喜欢,你必须让美国家喻户晓的大明星成为主角。但这在 90 年代是一件比登天还难的事:好莱坞巨星去演出外国电影,除非是跟随知名的电影大师,否则通常会被认为是一种过气的迹象——他必须去海外才找得到工作了。

比《第五元素》剧情还神奇的是,卢贝松不费吹灰之力就找到了他的大明星男主角:某天中午他与黛咪摩尔吃饭,聊到了《第五元素》的剧情。而黛咪的老公来找老婆了,他听到了卢贝松正在烦恼男主角的人选,这位毛囊即将全数死亡的男星,也许是看在爱妻的面子上帮她的朋友一把;或也许是他真的觉得这个科幻大杂烩故事真的很有趣⋯⋯他向卢贝松开口:

“嘿!老兄!你为何不找我演呢?”

卢贝松自知这部已经极度压缩预算的电影,请不到鼎鼎大名的布鲁斯威利,他告诉威利这部电影的预算很紧迫——提醒你一下,1995 年威利主演《终极警探 3》的片酬,高达 1,500 万美金。但是,威利说出了卢贝松认为“最甜蜜的一句话”:

“如果我真的喜欢《第五元素》的剧本,我相信(片酬部份)可以再讨论看看。”

威利是真的喜欢《第五元素》的高概念点子、他看了剧本也很喜欢,而且他更不排斥飞到法国连续拍摄数周(顺便享受一下那里的阳光与高尔夫球场)。

就这样,一位美国观众陌生的法国导演、一个好莱坞看不懂的科幻剧本、一部预算被迫紧缩的电影,竟然找到了布鲁斯威利当主角,哥伦比亚影业立刻同意签下了美国发行权,卢贝松也拿到了绿油油的美金⋯⋯《第五元素》正式要成真了!

这件事比《第五元素》的所有剧情都更加不真实,没人确切理解威利为何要远赴重洋、到法国去拍电影,好事者也许会评论,那是因为威利在90年代后半积极找寻新的演艺生涯方向:他需要找到另一个像约翰麦克连那样经典的银幕角色,因此接演了《未来总动员》这样科幻大师的非主流作品。

但无论你是否认同这一点,至少威利在《第五元素》片场是真的很开心:他喜爱尚保罗高缇耶的浮夸服装风格,他时常穿着戏服一整天,还刻意把它弄脏弄皱,让它看起来更有真实感; 他看到卢贝松在执导过程中染了金发,他也玩心大起的提议:我也应该染个金发试试看!

但就像卢贝松说过的,《第五元素》的主角并不是大名鼎鼎的布鲁斯威利,而是某个新面孔饰演的神奇生物丽露。 那是他少年时代内心的女神幻想,那是《霹雳煞》的安娜芭丽瑶加上《终极追杀令》娜塔莉波曼的完美综合体,她有超人般的行动力、她有稚子般的淘气、她是全宇宙最危险的武器、也是你见过最天真无邪的可爱女孩。

卢贝松如此保护着丽露,甚至当他选定由模特儿米拉乔娃维奇饰演丽露时,都没有让太多人知道——连男主角布鲁斯威利都不知道是谁会来饰演他的银幕情人。 当电影里丽露坠落到男主角科本的出租车时,那是他们的第一次见面时刻⋯⋯也同时是布鲁斯威利第一次知道,原来你就是丽露。

很难去厘清卢贝松选择蜜拉成为丽露,是不是出于私心。 毕竟这是一个他长久以来幻想的欲望投射对象、与崇拜的女性对象。 当然,卢贝松很快就与蜜拉发展出导演与女主角以外的关系,连布鲁斯威利都感受到他们之间的「化学反应」——但明明应该是他要与蜜拉去培养这种银幕情愫。

布鲁斯威利很识相地成为他们之间的电灯泡,所以,假如你觉得《第五元素》里的浪漫桥段不够有说服力,或是科本与丽露之间看起来不像一对恋人(更像是父女),那并不是你想太多,而是在整个剧组都知道导演边拍电影、边跟女主角谈恋爱的情况下,男主角实在很难在镜头前放手去爱。

就在《第五元素》于法国上映的七个月后,卢贝松与蜜拉在1997年底结婚了; 而后卢贝松在1999年诉请离婚,当蜜拉终于演完她与卢贝松合作的《卢贝松之圣女贞德》,受不了他的蜜拉终于走人:男孩的女神再也无法忍受男孩的孩子气,这段因电影而起的恋情,也以另一部电影告终。

卢贝松当然是个长不大的孩子,但也是这种天真的勇气,才能让他拍完《第五元素》:他亲自设计了丽露的外星语,是一份高达五百个单字的胡言乱语字典。 而他强迫蜜拉必须要学会用这些单字念台词,并且与他对谈。 整个片场没人确切知道丽露在说些什么,而卢贝松的剧本里也没有这种外星语的翻译。

这种导演与女主角之间的对话关系,自然形塑了一种隔绝外人的亲密感⋯⋯如果你只是个想把妹的导演,你是不会这样编字典去折磨对方的⋯⋯但卢贝松会。

很明显的,他给的是一种霸道的、不能说不的爱。 对另一个女人而言,这其实是灾难; 但对观众而言,这是一种极致的狂热⋯⋯而狂热透过大银幕,会影响那些不认识卢贝松的观众们。

狂热让卢贝松不相信其他人,这份《第五元素》的剧本保密至极,每个角色都只能看到他自己的部份,连电影公司主管都只能知道片段。 狂热让卢贝松藏起了丽露,让布鲁斯威利跟科本一样,在出租车上才第一次见到丽露。

不只如此,卢贝松还藏起了电影里的另一个角色——由妻子麦雯饰演的外星歌姬 (diva)。

他保密歌姬的选角、他只让必要员工参与歌姬的拍摄片段、他甚至用大箱子搬运自己的老婆偷渡进入片场,只为了让歌姬登场时,所有演员都能呈现相同目瞪口呆的反应——这样才够真实。

《第五元素》外星歌姬

还有,是的,麦雯当时还是卢贝松的妻子,而她必须眼睁睁看着老公与另一个女人相亲相爱——就这一点来说,卢贝松倒是丝毫不掩饰他的感情反应。

麦雯在《第五元素》上映后就与卢贝松离婚——未来卢贝松的新妻子也走上相同的前车之鉴。

这些都不重要,我们还是要聊回《第五元素》。

《第五元素》的片场宛如一个巨大的游乐场,每个人都玩得很开心(大概除了麦雯之外)。

设计服装的高缇耶从来与电影圈无缘,他发现这里与时尚产业不太一样:时尚界的时间速度是以季来算的,每一季三个月,都得推出新作品; 但电影圈却不一样,《第五元素》给他超过十个月的时间去构思所有角色的戏服,而且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修改。

丽露那件惊天动地的「绷带装」,事实上是高缇耶直到最后一刻才想到的点子,而它必须套在一位19岁的电影新人身上⋯⋯而它几乎衣不蔽体。 蜜拉谈起这件令她名震全球的经典服装:

《第五元素》:蜜拉的绷带装

「(这件衣服)十分暴露,我因此撞出了很多瘀伤,因为我根本不能像其他演员一样,在戏服下戴防撞垫⋯⋯你知道吗?

穿这件衣服就像穿比基尼,而且那时我只是个19岁小女生。 但是我实在是非常进入丽露这个角色,而当时我初生之犊不畏虎⋯⋯

没有人真正见过丽露的造型,所以当我第一次穿着绷带装出现在剧组面前,我只听到一声轻叹⋯⋯

那真的很酷,你想想有超过200个工作人员围绕着你,而没人发出一点声音,你会清楚感受到这件服装的神奇能量。」

《第五元素》就像蜜拉形容的,是一部「宛如詹姆斯卡梅伦执导的电影」。

卢贝松给予每个技术部门极大的自由,并且要求他们极高的质量水平,这位暴君打造了视觉上、音效上、实物特效上、服装与动作特技上都有奇观的神奇作品。 就像后来成为爱马仕设计总监的尚保罗高缇耶说的:

「每次想到全世界观众仍然很爱《第五元素》就令我感动,我猜它会成功,是因为这部电影的执导功力、演员表演、美术场景与服装,全都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。」

后来成为《哈利波特》系列特殊化妆总监、在《第五元素》负责打造外星生物特殊造型的尼克杜德曼,这样形容《第五元素》的工作经验:

「我是靠打造怪物维生的,所以在《第五元素》剧组工作,是我待过最令人满意的工作经验。 我从第一天上班开始,脸上就带着笑容,而每一天都有一些不同的改变、有些非常好玩,而最终,我想我们打造出一部独一无二的电影。」

但索尼不这样觉得。

《第五元素》尼克杜德曼设计的外星人

隶属于索尼影业的哥伦比亚影业,负责在美国发行《第五元素》,但他们不知道如何去营销这部风格紊乱的电影,这是科幻爱情片吗? 还是末日冒险片? 还是超能力大战? 哥伦比亚影业抓不准营销的主旨,只能靠着布鲁斯威利撑场面——这也是当初他们愿意投资的主因。

但他们没有意识到,科本并不是主角,真正的主角是丽露。

混乱的营销策略,令这部造价将近一亿美金的电影,在美国的票房仅有6千多万美金,是极其惨烈的失败。

但《第五元素》并没有失败:在美国以外的地区,《第五元素》大受欢迎,它在母国法国的票房破了纪录,它在全球创下了超过2亿美金的票房;

而在美国,当这部电影进入DVD与录影带市场,许多摸不着头绪的观众租回家观看,赫然发现《第五元素》是他们周五夜晚的最佳消遣,这让它在美国家用媒体市场一样拉出销量长红。

《第五元素》映后派对:卢贝松与蜜拉联袂出席

这是一部不可能会有续集的电影,卢贝松已经失去了他那制作电影的任性勇气与灵性,布鲁斯威利已经无法回归,更重要的是,当今电影圈已经无法给导演那么充裕的创作空间,他们会更早进入制作过程干涉剧情或其他部份,他们会严格管控成本,还会关心电影有没有出现任何政治不正确的部份。

但这些都不要紧,这些限制反而成为了《第五元素》完美的神坛——它永远都会待在那里,独一无二,无论你多喜爱它,都只能崇拜仅有唯一的它。


深夜美绣视频
已添加在线视频资源,免费欣赏

赞(1)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尔基 » 贝松第五元素上映25周年 法国影业大亨与怪才创作者的故事